您好,欢迎访问kaiyun欧洲杯app(体育)官方网站

优质环保原料

更环保更安全

施工保障

流程严谨、匠心工艺

使用年限

高出平均寿命30%

全国咨询热线

400-123-4567

新闻动态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联系我们

地址:苏州工业园区晨光科技有限公司

咨询热线:

400-123-4567

13800000000

kaiyun欧洲杯app(体育)官方网站 鹿野:建国初期的课本是照搬苏联吗?

发布时间:2024-04-19 18:02:27人气:

kaiyun欧洲杯app(体育)官方网站

现在流行的一种说法是,建国初期的课程与教材是照搬苏联的。尤其是在1956年大纲中,这种照搬苏联的做法达到了高潮。很多人还在这种说法基础上进一步展开,对此进行猛烈抨击,说照搬苏联的做法脱离了中国国情,造成不良的影响。然而真的是这么回事吗?我们恐怕不能简单地人云亦云,而应该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应该明白一个具体的事实。就是中国近代的教育并不是自发内生的,很大程度上是从外国引进的。就国民党时期的课程和教材来看,主要是照搬美国的做法。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确实对苏联的学习比较多,但是并不是对苏联进行照搬的,在学习苏联的同时也存在着追求本土化的倾向。这两种倾向在不同科目中同一历史时期具体倾向也不同。而且这种做法效果也并不是简单的应该否定。不同科目学习苏联的效果是不同的。

我们下来看看理科的情况,理科的情况比较简单。的的确确是基本上依靠苏联的经验进行课程和教材设置的。但是其具体的影响在不同科目中是不同的:

就物理,化学和生物这几门理科课程来看,学习苏联的效果基本上是积极的。以物理为例,在建国之前,初中和高中各只开一年物理课,课时也不多。在五十年代几经调整以后,到1956年模仿苏联的经验,初中开两年,高中开三年,课时增加了一倍以上。另外,在建国以前的时候,物理课程模仿美国的模式,体系混乱不堪。到了1956年的时候,则是仿照苏联模式,初中实行的是力学,声学,热学,电学,光学五个部分模式,高中部分实行的是力学,热学,电学,光学,原子物理学这五个部分的模式。这种按照学科逻辑进行教学的方式,也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物理水平的。而且建国以前照搬美国的经验,实行的是同心圆放大模式。也就是说,初中讲过的内容,高中要再讲一遍,只不过再补充一点东西。在五十年代的改革中参照苏联的经验实行了螺旋式上升模式,初中讲过的高中就不讲或者略讲。这种做法也是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的。化学和生物的情况和物理基本相同,只不过化学和生物在课程设计上,则是参照了苏联的直线式授课模式,初中和高中的内容几乎不重复,较之物理对建国以前的改进则更多了。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理科课程学习苏联的效果都是好的,理科中最重要的一门课程数学,学习苏联的效果就是不好的。主要原因是苏联的中小学实行的是十年制,因此数学的内容不可能讲的太多,比如说,像苏联的数学的几何部分就不讲平面解析几何,讲完立体几何就完了。而中国的中小学多实行十二年制,因此在建国以前,对数学所讲的内容要比苏联多一些。但是在1952年中央教育部以苏联十年制学校数学教学大纲为蓝本,制订并公布了我国的小学和中学的数学教学大纲(草案),1954、1956年又做了两次个别内容的修改。这一大纲要求小学算术主要学习整数部分,分数、小数、百分数只要求学一些初步知识;初中学完算术,代数学到一次方程组,平面几何只学到圆的性质;高中学完平面几何、立体几何、平面三角,代数学到方程论的一部分内容,以后的不学,取消了解析几何。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这一大纲参照苏联课本编出了全套的中小学数学课本。由于在制订大纲和编写教材时把苏联十年的教学内容硬搬到我国十二年的中小学里学习,从而降低了我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水平,造成了不好的影响。这种做法在当时就引起了一些批评,后来在六十年代初的时候批评则更加激烈,称之为教条主义学习苏联的典型之一。

文科的情况比理科的课程更加复杂。大体说来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是历史和政治,这两门课在1953到1955年的时候学习苏联达到了高潮,在1956年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实行去苏联化。另一种情况是语文和地理,这两门课程在1956年的时候才达到学习苏联的高潮。具体来说,学习苏联的影响在不同课程中也是不同。

在这里我们首先应该补充一个常识。文科课程大体上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以苏联为代表的去政治化模式,即不单独设置政治课,只设置很少的法律课,在语文教学中,选的都是普希金,果戈理,托尔斯泰,高尔基为代表的著名文学家的作品。另一种是以美国为代表的突出政治模式,设立大量课时的公民课大讲所谓普世价值,实际上就是政治课,在语文课本中大量选用诸如华盛顿,杰斐逊,林肯,罗斯福等政治家的作品。虽然说这是一个常识,但是今天的很多人根本就已经不理解了,提到苏联课程就骂“政治化”,提到美国的课程就说“没有政治色彩”。这只不过是美国宣传机器所造成的产物,而非历史的真实。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虽然说学习苏联,但是实际上,文科课程方面还是采取的美国模式。只不过是把国民党的党义课和公民课改为政治课,具体的内容不同了。但是在1955年的时候,由于学习苏联,一度取消了政治课,只是在高三设一个课时的法律课。但是这种做法的效果很不好,因此在1956年的时候恢复了政治课,但是政治课只是从初一开到高二,高三的时候仍然是一个课时的法律课。此后一直到九十年代,也是这一时期的政治课时是最少的。应该说政治课虽然在1956年大纲中开始实行去苏联化了,但是这种做法还不是很彻底。

历史课的情况则也和政治课类似,一度出现了学习苏联导致水土不服的现象。在苏联实行的历史课程是直线式的,即初中三年只讲古代史,高中三年只讲近现代史,而且都是先讲外国史再讲本国史。新中国在刚建国时用了国民党时期的做法,初中和高中都是一年级讲中国古代史,二年级讲中国近现代史,三年级讲世界史。到1953年时,开始学习苏联的模式,提出初中只讲古代史,高中只讲近现代史,先讲世界历史再讲中国史。但是这一方案引起了教师的普遍不满,所以刚刚颁布就接到了很多批评意见,到正式实施时虽然还是初中只讲古代史,高中只讲近现代史,但是改为了先讲中国历史后讲世界历史的模式。不过这一方案仍然引发了广泛的批评,主要是因为苏联教育要比中国普及的多,中国大部分初中生是不能升入高中的,如果要是初中不讲近现代史的话不太合适。所以在1956年大纲中也采取了和政治课相似的去苏联化的做法,即初一讲中国古代史,初二讲中国近现代史,初三讲世界历史(古代部分占2/3,近现代部分略讲),高一讲世界近现代史,高二讲中国古代史,高三讲中国近现代史。同时注意初高中的区分,像初一年级的中国古代史中就把文言文材料都翻译成了白话文,高二阶段的中国古代史中就有一些文言文材料。这种做法既避免了刚建国的时候的简单重复,也避免了照搬苏联带来的教学体系不完整,总的来看是比较符合中国国情的一个自主课程设置。

地理课的情况和历史课相反。刚建国的时候,中学的地理课是沿用了国民党时期先讲中国地理再讲世界地理,初中高中各讲一轮的做法。1954年的时候,中学地理参照苏联中学地理课的经验,改为初一讲普通自然地理,初二讲中国地理,初三讲世界地理(初二初三均以自然地理为主),高一讲中国经济地理,高二讲世界经济地理。但是在1954年的中学地理课中有一个突出的中国特色。这就是在高二年级的世界经济地理中,并不是按照苏联模式依照各个大洲的自然地理顺序去讲经济地理,而是分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民主国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三个部分去讲。但是由于苏联专家提出了强烈的批评,说这种做法过于政治化。于是在1956年大纲中把这种中国特色的做法改变了,变成也依照苏联的模式按各大洲的自然地理顺序去讲经济地理。耐人寻味的是,今天猛烈抨击苏联,说学习苏联造成中国课程灾难的那些专家们反而对这种去政治化的做法加以肯定。但是我个人认为,经济地理还是1954年的那个方案比较好。因为经济地理和自然地理不同,不同社会制度和发展水平的国家其经济差异要比不同大洲国家的经济差异更为明显。那些教育史专家们否定1954年地理大纲肯定1956年地理大纲的说法,其实也是一种意识形态的构建。

最后重点说一下语文课,应该说1956年大纲中的语文课是中国历史上最有特色的,实现了汉语课和文学课的分科授课。初中既有汉语课也有文学课,汉语课是按照语音,词汇,语法的顺序讲,文学课程主要选用一些文学作品。高中只有文学课,高一和高二上学期讲中国古典文学,高二下学期讲中国现当代文学,高三上学期讲外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高三下学期讲苏联社会主义文学。(由于这个课只实行了两年,因此高三的外国文学课本并没有编出来。)现在普遍的说法是,这种汉语文学分科授课的做法是符合语文教学发展方向的,只不过由于照搬苏联模式脱离了中国实际而失败。然而,如果要是我们认真考察一下相关的情况的话,就会发现并非如此。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汉语和西方语言本身就不同,西方语言属于拼音文字,因此词汇和语法是一门比较独立的东西。而汉语不是拼音文字,如果离开了相关的文学作品和应用文的话,单纯讲词汇语法是很不容易理解的。因此,这种汉语文学分科授课的做法本身就未必代表中学语文课改革的方向,特别是汉语的词汇、语法独立设课的做法更是如此。

另一方面来说,汉语与文学课改革的夭折也主要并不是由于所谓照搬苏联模式,特别是文学课更不是如此。当时,对于中学文学课最大的批评就是选的古代文学作品过多,超出了学生的接受能力,也脱离了实际,而这种做法恰恰不是照搬苏联得来的。当时,有人对比了苏联和中国高中文学的课程,发现两国的文学课程差异很大。苏联的文学课程高一是讲从古代到十九世纪前期的俄罗斯文学kaiyun欧洲杯app(体育)官方网站,以及同一时期的外国文学;高二时讲十九世纪中期到二十世纪初的俄罗斯文学,以及同一时期的外国文学;高三是讲苏联文学以及苏联少数民族文学。中国较之苏联的高中文学课程,有三个突出的特色,一个是古代文学作品过多,苏联十九世纪前的古代文学作品只占了不到10%,中国却占了一半以上;第二是外国文学作品过多,苏联的课本中外国文学作品也只占了不到10%,中国占了1/3;第三是中国没有少数民族作品。因此,很多语文老师提出,应该参照苏联的课程经验,把高中语文课程改为高一讲古代中国文学的作品和外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高二讲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的现代文学和苏联社会主义文学,高三讲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文学和《阿诗玛》等少数民族文学,从而实现厚今薄古,详中略外。假如要是1956年高中文学大纲是按照这个真正模仿苏联模式的大纲设置的话,效果恐怕会好得多,也就不一定会夭折了。

总之,从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的课程与教材,既有一些模仿苏联的地方,也有一些抛弃了苏联追求本土化的做法。这一时期的课程与教材有成绩有问题,成绩是主要的。有的问题的确是照搬苏联带来,有的问题并不是照搬苏联带来。不同的科目中,课程与教材的发展也具有很大的差异,我们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当前很多流行的做法其实也是出于批判苏联批判社会主义这一政治正确而进行的意识形态构建,而非历史的真实。

【鹿野,察网专栏作家】

推荐资讯

xml地图|txt地图 |html地图